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089期:新邵爽溪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从去年公布的新一批湖南省传统村落名录里面发现了我在卫星图上关注已久了的新邵县潭溪镇爽溪村,于是迫不及待地跟何峰博士一起驱车近两百公里来到了这个位于一个山谷之中的爽溪村。


从空中来看爽溪村座东南向西北,背枕大山,村中几个大小不一的几个天井院落构成了村子的主体,前面有爽溪从村前蜿蜒流过,河对面是大片农田,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大概整理出了这个村子的古建筑分布情况(如有错漏之处,肯请大家指正!)


一进入村子第一个进入视野的就是这个有怀堂,这是一个高大的青砖黑瓦两进院落,风格跟晚清湘乡地区的“重檐硬山顶”古民居完全一样,这种建筑在现在的涟源和双峰一带很常见。大门两边已经被现代建筑所遮挡。


这个村子基本上都姓周,但有怀堂一般是江姓和韩姓的堂号。


天井高大,砖墙规整,这里离涟源的白马镇比较近,附近的青龙桥也有风格相同的古民居。


但这个天井上为了保护二层的木结构还加了一层房檐,檐上有瓦,这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做法。


有怀堂旁边就是怡福院了。


这个门脸是爽溪村里最漂亮的!风格带有明显的老新化特点,那就是房子稍矮,正门两边各有一个正面的山字垛(封火墙)。


这里的山墙不但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这种结构看了让人叹为观止!


细细看来,封火墙上的各种灰塑祥兽也成了飞檐翘角很好的点缀。



一些灰塑上保留有彩绘。


再来看大门上的木窗花格。


这些小窗上的人物动物都栩栩如生。


院子里原来多是木结构,这些年村民们为了加固,用了一些砖结构,对原有的风格造成了破坏。


堂屋的天花板上还有漂亮的八角形藻井。


怡福院是个三进两横的宅子,两边厢房保存还算完整。


怡福院后面就是老屋堂,这里的封火墙是传统的湘式弧形的,显得俊秀挺拔。


大门正上方的门簪是清代孔方兄的背面的样子,但上面的满文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老屋堂有三进,里面都是纯木结构。


从老屋堂出来再往后走就是清公堂了,这个宅子显得更加矮小。


从封火墙上我发现用的是叠涩砌法,这跟村子里的其它房子完全不一样,上次在涟源荷塘镇发现的几处明末到清初的古民居里才有这种做法。


这个宅子只剩下了半边。


这个石柱础看样子有年头了。


在墙上发现了一块砖上发现了一处窑印,上写“丙子九月 昌清合置”,村中老人告诉我们村里最老的几栋房子是由两兄弟开始建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昌清合置”的意思了。但这个“丙子”是指的哪个年号呢?


在清公堂的北边还有一栋老宅,这个就是村里的“进士第”了,老人说当年周家两兄弟中一人曾经中了进士,只是原来的匾额荡然无存。


从屋里低矮的形制来看跟刚才的清公堂应该差不多同时期。


这时村里老人带我们走到屋外的一面墙下,他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一处题记。


这上面写的是“乾隆丙子昌清立”!这下全明白了,乾隆丙子年,就是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据今260年!



沿着村中小路继续向后走到了村子里最后的地方,这里还有一处古建。


屋外是卷檐。


屋内的木结构更多。


最后一进已经无人居住。


这里就是“群英书屋”!


事个村子都建于山坡之上,逐级上升,村中的很多小路还保留着当年的青石板路。沿路都有排水沟,这也看出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回到村子最南端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利本堂,这也是晚清到民国年间湘乡特色的高大宽阔的民居。看样子这个村子前期是新化风格,清晚期就成了湘乡风格。


老人带我们来到了利本堂边上的养心斋。


据老人们说这里以前跟群英书屋一样是村中的私塾,看得出来周家对后代非常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里是有怀堂后面的永迪堂。干脆连山墙都取消了,这也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做法。


漫步在这里的青石小路,我们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敞亮的天井、结实的山墙、精雕的窗楣……我们也惋惜这里古建筑的破败,如不加紧保护,这么美的古乡村建筑群,将会毁于一旦!


最后请大家欣赏我航拍的爽溪村全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545fd37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